历代国玺都是篆体,“开国大印”备有4种字体,为何选择宋体?

传国玉玺自后唐灭亡后便下落不明,后世所制的国玺大多沿袭其形制,印文也一律采用篆书字体。不过鲜为人知的是,为新中国镌刻国玺时,曾准备了四种不同字体的设计方案,最终却选定了宋体作为“开国大印”的正式字体。这其中有一段值得细说的渊源。这枚象征国家权力的印章,出自被誉为“篆刻泰斗”的张樾丞先生之手。张老先生出身寒微,年少时家境贫寒,若非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天赋,恐怕难以在篆刻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。他不仅精通传统篆法,更对现代字体有独到见解。在接到刻制国玺的重任后,他综合考虑了庄重性、辨识度与时代精神,最终推荐使用结构端正、清晰大方的宋体,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。这枚印章不仅成为新中国的重要象征,也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巧妙平衡,堪称中国印章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