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教“洛阳纸贵”,“长安米贵”,的历史典故?

请教“洛阳纸贵”,“长安米贵”,的历史典故? 在印刷技术尚未问世的年代,文学作品的传播只能依赖手抄这一途径。当左思的《三都赋》问世后,其精妙的文辞与宏大的叙事立即引起轰动,文人墨客竞相传阅誊写。这场空前的传抄热潮竟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应紧张,纸商们趁机抬价,使得整个都城的纸价持续攀升。这个记载于《晋书·文苑·左思传》的典故,后来演变为"洛阳纸贵"这个成语,用以形容优秀作品广受欢迎、风行一时的盛况。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另一个关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典故。年轻的白居易初次来到长安时,曾拜会当时的文坛前辈顾况。这位阅人无数的长者端详着眼前这位初出茅庐的文人,意味深长地说道:"长安米贵,居大不易。"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都城生活成本高昂,实则暗含对文人生存境遇的洞察。在文化荟萃的长安,一个文人若想在此立足,不仅需要应对日常生活的经济压力,更要面对文坛的激烈竞争。顾况的这句感叹,既是对现实的真切描述,也暗含着对后辈的警醒与考验。 这两个典故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。前者通过市场现象彰显了杰作引发的社会反响,后者则从创作者角度揭示了文学道路的艰辛。它们共同勾勒出古代文学生态的全景:既有可能引发"洛阳纸贵"的辉煌时刻,也要面对"长安米贵"的现实挑战。这些记载不仅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,更深刻揭示了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内在规律,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化繁荣的生动图景。